當前位置:首頁 » 完美傳奇 » 范大生傳世

范大生傳世

發布時間: 2021-03-16 21:27:23

1. 紫砂壺名家排名

紫砂壺名家排名,供春,時大彬,陳鳴遠,陳鳴遠制南瓜壺。

1、供春

彼新奇兮萬變,師造化兮元功。信陶壺之鼻祖,亦天下之良工。這是清代學者對陶壺鼻祖供春的贊句。供春,明代正德年間宜興人,開創了紫砂壺行業先河,排名第一。

4、陳鳴遠制南瓜壺

如果以時間來劃分的話,紫砂壺名家排名大致可以分為明清以前的古壺,和二十世紀以後的近當代壺。1950年至1960年的宜興紫砂壺,是其中一個具有明顯時代特徵的品種,這個時期的紫砂工藝,可以說是紫砂製造工藝能夠流傳至今、發揚光大的一個重要原因。

(1)范大生傳世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1、用茶湯養壺,光潤柔和

泡茶時,可把茶湯澆在紫砂壺上,這樣茶湯容易被壺熱蒸發,同時,也容易被壺體表面吸收,再拿熱水淋一下,沖去茶漬,再拿茶巾擦拭,保持壺的潔凈。在日積月累的茶汁洗滌之下,紫砂壺會越發柔和絢麗,人稱此法為「茶湯養壺」。

2、保持清潔,養出包漿

壺的表面會積有茶漬.這就需用養壺毛筆或軟毛牙刷在壺表面輕輕刷洗,以保持清潔。如此擦拭、滌洗久了,壺的表面會起一層亞光,人稱其為「包漿」(葆漿),這種亞光不會因高溫高壓沖洗而褪去,甚顯高雅品位。

2. 清代竹雕名家

細刻:又名毛雕,以刻線條為主,大多一筆以一刀刻成,刻痕帶有毛刺。

自明代正德、嘉靖之後,竹刻藝術發展十分迅速,幾乎每個時期都有一些傑出的藝術家涌現出來。當時,大部分竹刻高士都集中在江蘇嘉定和金陵一帶,一些士人便將這些精工典雅的作品,根據雕刻技法和風格特徵劃分流派,於是出現了嘉定派。
沈大生 嘉定人,明代遺民。能詩善畫,多才多藝,繼承嘉定派朱氏的雕竹技藝。上海博物館藏有沈大生浮雕「庭園讀書圖」筆筒一件。

尚勛 生卒年不詳,活躍於清嘉慶、道光時期(1796——1850)的竹刻名家。善刻留青法,造詣極高。今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其《淺浮雕竹林七賢圖筆筒》和《八駿圖筆筒》,上海博物館收藏其《桐蔭煮茗圖筆筒》,廣東省民間工藝館收藏其《溪船納涼圖筆筒》等。尚氏的《載鹿浮槎筆筒》等,今已流失海外。

周乃始 清代嘉定人。工詩善畫,頗有才氣,也喜竹刻,擅刻芭蕉叢竹。上路博物館藏有其淺刻芭蕉人物筆筒一件。

岳鴻慶 字餘三,清道光、咸豐年間浙江嘉興人,岳飛的後代。工於刻竹,運刀如筆,一時稱絕。還曾以竹雕刻技法,刻《紫檀木梅花圖大筆筒》,由畫家張子祥落墨,餘三奏刀,千枝萬蕊,生機勃勃,虯枝老乾,皺紋疤結,渾古有致。今上海博物館收藏其竹刻《游魚圖》扇骨一柄。

王永芳 清代嘉定人。工刻竹,所刻字體多學蘇東坡,清勁風骨存。上海博物館藏有王永芳淺刻蘇字千論書」行體筆筒一件。
吳三藩 清代嘉定人,字魯珍,號東海道人。初學嘉定派朱珉技法。後自刨嘉定派中一支脈。即薄地陽文竹雕。流傳於世的作品多為人物、花鳥筆筒及行草書法臂擱。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有吳氏木雕人物筆筒一件。上海博物館藏其薄地陽文浮雕「松下老人」竹臂擱一件;薄地高浮雕「二喬」竹筆筒一件,一面雕「二喬圖」,一面刻七絕一首,款為「吳三藩」三字,極為珍貴;又藏「松蔭迎鴻圖」竹筆筒上件,屬「磋溪吳三藩制」款,亦極為稀珍。

朱文右 吳魯珍之婿,得吳氏指教,頗能傳其技法。傳世佳作有「合鞋瓣」竹筆筒一件。

封錫爵 清代嘉定人。專工刻竹,人品高潔、技藝超絕,因而聲名遠揚。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有封氏竹雕「白菜」筆筒一隻,整個筆筒雕成白菜形狀,造形自然別致,底有「封錫爵」三字篆夾園杉陽文印款。

封錫祿 清代嘉定人。性情落拓不羈,精於竹刻,於康熙年間被招人宮廷,成了御用刻竹藝人。他尤其擅長用竹根雕刻人物像。他還擅刻核桃、橄欖核等工藝品。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有其竹雕人物山水筆筒下件,有「壬寅三月」和「封錫祿」名款;叉,上海博物館藏其竹根雕「羅漢」及「獅子戲球」立雕各一件。

封錫璋 清嘉定人。錫祿之弟,也精竹刻,也是御用竹刻藝人。上海博物館藏其淺浮雕竹筆筒一件。

封品官 清嘉定人,善竹刻,尤擅竹根雕人物。

封三元官 清嘉定人,工刻竹,技法出於封門家族,尤擅竹根雕人物。

封始鎬 字彝周,清嘉定人,傳承父輩竹雕之藝,擅長竹雕人物,亦名噪一時。《竹人錄》記載,其「好讀書,旁及鏤剔人物,濃纖合度。」據《清檔》記載,清雍正間(1723——1735年),其與封始歧同在清宮養心殿造辦處牙作供職。

封始歧 字時周,清嘉定人,善刻竹木牙雕等。《竹人錄》記載,其「性活澹,家貧無以自給,籍技能以資衣食,所制亦工妙」。雍正初年,由蘇州織造高斌薦入清宮造辦處牙作供職,其當差之名為「封歧」。今傳世品有《封始歧款竹根雕伏虎羅漢》。台北故宮博物院還收藏有《封始歧款牙雕山水人物小景》。

封始豳 字綿周,清嘉定人,封錫祿之子,著名竹雕刻家。技藝高超,不在其父之下,尤善竹根雕人物。

封文官 清嘉定人,工刻竹,尤善竹根雕人物。

封小姐 佚名,清嘉定人,《竹人錄》載其「工刻竹根蟾蜍,時人珍之,以一蟾蜍易銀一兩」。

封穎谷 清嘉定人,封錫爵之子,亦工鏤竹,承傳封門竹刻技法,善竹根雕人物。

封雲生 清嘉定人,師承封門技法,善竹根雕人物。

顧珏 清嘉定人。他的刻竹,一反朱氏等人傳統的平淡天然的風格,轉向精雕細刻。他的作品都要經過一二年時間才能完成。獨立門庭,自創一派。上海博物館藏有其竹根雕「群仙祝壽圖」一件,製作精細,用刀細密,是其代表作。

施天章 清嘉定人。字煥文,清代著名竹刻家和象牙雕刻家。生於康熙四十年(1701年)竹刻妙若神工;技藝超群,曾師從於封鑼祿,擅長竹根人物雕,人物神情態度極為生動逼真,風格古樸蒼老。卒於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享年七十三歲。今傳世品有《施天章款竹雕佛手》,竹根雕童戲各一件。風格蒼深渾厚。

周顥 (一作周灝),字晉瞻(一作峻瞻)號芷岩(或作芝岩),又號雪僬,堯峰山人,晚年號髯痴,人稱「周髯」。清嘉定南翔人,生於康熙十四年(1675年)卒於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享年八十八歲。周氏多才多藝,能詩善畫擅刻竹,繪畫曾問業於王石谷,得其指授。刻竹師法嘉定朱氏技法,又別樹一幟,神明於規矩之中,變化於規矩之外,獨創「陷地深刻」之法,為清代竹雕史上承上啟下之人物。周氏竹雕技藝功力自深。所作山水、樹石、花草、叢竹、人物等,皆不用稿本。其山水首次將南宗畫法移入竹刻,尤為清人所稱許。周氏擅長多種竹刻技法,今傳世作品亦較多,上海博物館收藏的《周芷岩松壑雲泉圖筆筒》和《竹石圖筆筒》均采同陰刻法,以刀代筆,表現墨韻,極為流暢自然。而《竹雕杏花筆筒》、《竹雕蘭花紋臂擱》和《竹枝圖臂擱》等,則為「陷地深刻」法之風格,頗有新意。

浦燦 字萬山,號鶴汀,清代嘉定人,秀才。善畫,畫松學荊浩,虯枝夭矯,孤干蟠穹,一寶高懸,長鳳颯颯。師從周芷岩學竹刻,刻竹與用墨韻頗能相合,亦為嘉定竹刻名家。

周笠 字牧山,清嘉定人,周顥之侄。善刻竹,與周顥齊名。擅長繪畫,山水師法元四家,水墨花卉生意盎然。周笠少時與周顥同學畫,同刻竹,但各得其意,各不相襲。清人評其作品「生意遠出,神氣內涵,萬點當虛,千層疊起,渾厚中自露秀色」。周笠晚年客居揚州,六十歲而病卒,今傳世作品較少。

周之禮 字子和,號致和,江蘇長州人,晚清竹刻家。刻竹摹金文字,極為精工老到,有書卷氣。
周鍔 字劍堂,清嘉定人,生年不詳,善刻竹,尤精刻扇骨邊小字。所刻多由同里著名書家浦熙作書,周鍔奏刀,所鐫精工細巧,「細如蠅須,而分行布白,層次井然,見者詫為鬼工。」卒於嘉慶中期。

張希黃 清江蘇江陰人。精於刻竹,創造了去地陽文留青竹雕,風格獨特。善於運用竹筠色澤的對比變化,表現濃.淡,極有意趣。上海市博物館藏有其留青筆筒一件」另有「歸去來辭」山水筆筒一件,雕刻得細致工妙。

潘西風 清代浙江人,精於刻竹。鄭板橋稱他的技藝為濮仲謙以後,金陵派竹刻的第一人。有詩贊譽道:「老桐與竹結知音,苦竹雕鏤苦費心。十載竹西歌夜吹,幾回燒去竹為琴」。「老桐,即人們對他的戲稱。上海博物館藏其淺地刻臨惲壽平梅花筆筒一件。

時澄之 字志范,清嘉定人,時鈺之孫,善刻作,共名與時其泰相埒。

時大經 號甫堂,時以成次子,善刻陰陽文山水花果與蟲草。設肆於嘉定城中,名「文秀齋」,店中陳列著竹刻假山一座,古雅渾朴。喜刻大件,如竹獅子、高尺余,壽星為二尺余。其他如蟾蜍、靈芝、淡巴菰盒等,極精工。

吳之璠 字魯珍,號東海道人,生卒年月不詳。初居嘉定南翔,後遷徒天津,活躍於清康熙年間,為朱三松之後嘉定竹雕第一高手。擅圓雕和浮雕,深浮雕師法朱氏,淺浮雕乃自創一門,名「簿地陽文」。今傳世作品較多,著名的竹雕有《二喬並讀圖筆筒》、《老子騎牛圖筆筒》、《荷杖僧筆筒》、《丁山射雁圖筆筒》、《松蔭迎鴻圖筆筒》、《黃揚木雕東山報捷圖筆筒》、《松溪浴馬圖筆筒》等,現分別收藏於上海博物館和北京故宮博物院等處。

時其吉 字大生,時鈺次子,清嘉定竹刻名家。師法其父竹刻技藝,精刻竹,尤善深刻,擅摹刻名山勝水。

時其泰 字賡颺,清嘉定人,時鈺之孫,善刻作,其名與時其泰相埒。

吳嵩山 一作松山,清代嘉定竹刻名家,居南翔寺,後流寓維揚。師從周芷岩學畫刻竹,工畫,亦擅竹刻。

時其祥 字天行,時鈺次子,清嘉定竹刻名家。善竹刻,善摹名山勝水,工細極至,一絲不苟,故每成一器需耗時數月。竹刻與兄齊名。

嚴望雲 一作閻望雲,明代萬曆年間著名木雕藝匠,善制木器,極為精工,曾為嘉興大收藏家項元汴做過香幾、小盒等器具,放在項氏藏書畫的「天籟閣」中,極受項氏推崇。還為項氏製作一隻竹根杯,作荷葉的形狀,旁雕有蟹和蓮房,精巧雅緻,項氏為其題一絕句雲:「截得青琅玕,製成碧筒杯。霜螯正肥美,家釀醉新醅。」嚴氏曾為項氏製作過不少的器具,但流傳到後世的並不多。

時汝鑒 號芳林,時澄之子,清嘉定人,工古篆八分書,師承父祖竹刻之藝,善刻陰陽文,尤善刻人物花卉。

嚴煜 字敬安(一字雲高),清代嘉定人,據南翔寺。工畫山水、花鳥,亦能寫竹石,尤精研金石、六書之學,從周芷岩學竹刻,得不傳之秘,遂成為嘉定竹刻名家。

時以成 號炳南,時汝鑒之子,承父祖家傳,善刻陰陽文山水,深淺合度,雅俗共賞。花卉尤能出新意動人。

楊澥 原名海,字竹唐,號龍石,清江蘇吳江人,晚清竹刻家,善治印,精刻竹。印章以秦漢為宗,於金石考據之字靡不精核。竹刻善摹金石文字,刀法深圓,風格獨特。生於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卒於道光二十年(1840年),享年五十九歲。
楊褒 字聖榮,號古林,清代以擅長竹章篆刻出名的竹刻家。家貧無以謀生,遂賣竹刻為業,首創竹章篆刻,時人爭相收藏。著有《寓意》、《竹章印譜》二卷,年七十而卒。

楊謙 號吉人。楊褒之子,繼承父業,以賣竹刻為生。除竹刻之外,亦善書畫、篆刻和雕刻,擅長寫墨竹,作李斯篆,雕琢玉石印章等,都屬精古。

時沅 字湘華,自號卧牛,江蘇嘉定縣人,竹刻名人時大經的兒子。時氏一門數代,都以刻竹聞名。傳到他已是時家最後一小藝人,所刻竹臂擱、筆筒的山水刀法,頗似王恆,可惜年輕時身體殘廢,但仍經常卧床刻竹不倦。

時鈺 字世賢。清初嘉定人,好吟詠,擅竹刻,為清前期嘉定竹刻名家。其二子一孫均承傳其技法,成為一時竹刻名家。

汪曾鑾 字敏甫,號聽園,先世居江陰,後遷居嘉定,清晚期時人。精六法,善治印章,書法學王右軍,善以刻印章之法刻竹,亦善刻黃楊、檀香印章,其上刻獸鈕,甚古雅。

張步青 清乾隆、清嘉慶年間嘉定人,自學刻竹,無師處通。技藝嫻熟,風格與鄧用吉相彷彿,曾刻兩件折枝蔬果,秀逸玲瓏,為世所珍。由於隱逸,雖有絕技,鮮為人知。

張陳典 字徽五,號毅庭,嘉定人,本姓陳,外祖張用之立為後,因傳醫業。乾隆元年(1736年)進士,官任銅仁知縣,有惠政。九歲能文,及長工詩,精行草,善畫寫意人物,亦善刻竹。所制筆筒,鏤空深刻,極為工巧。著有《燕翼堂集》等。其竹刻為其學問所掩而不出名。今傳世名作有《留青深刻筆筒》一件,為黃允之氏所收藏。

張宏裕 字百福,清中期嘉定竹刻家,擅長人物畫,以竹刻小像而著名。初多刻花果之類,未足盡其技,遂改為專雕竹根人物小像,無不畢肖。《竹人錄》載其「獨以三寸竹為人鏤照,自朱氏至今,別開生面矣。」

張鑒軒 一作張監軒,廣東潮州著名的木雕藝人,他所雕刻的圓雕蟹簍在1957年世界青年聯歡節上展出,引起轟動,並榮獲國際獎。北京人民大會堂廣東廳內陳設的兩件大型全漆木雕《花鳥》和《魚蝦》,亦出自他之手。

張開福 生卒年不詳,浙江海鹽人,張燕昌之子,清後期浙江著名竹雕刻家。

張希黃 生卒年代及里籍均年不詳,或雲為浙江嘉興人,或雲江蘇江陰人。張氏活躍於明代中晚期,以擅長「留青竹刻」而名揚於世,改進和發展了前人的「留青」技法,使之成為明清竹雕中別具一格的品種。傳世的張希黃作品並不多,代表作《山水樓閣圖筆筒》今收藏於美國波士頓藝術博物館。上海博物館、北京故宮博物院、美國弗里爾藝術館亦收藏有其作品。

張辛 字受之,浙江海鹽人,張燕昌之侄,善刻竹、治印。清後期浙江著名竹刻家,客居北京染疫而卒。生於嘉慶十六年(1811年),卒於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年僅三十八歲。

張學海 一名張學,清晚期江蘇嘉定(今上海市嘉定人)人,光緒年間,以擅雕竹根而聞名。崇尚古樸,精選雕材,細心雕刻,得朱松鄰秘法。曾用半年時間,雕成一隻高達一尺以上的獅子,神態兇猛生動,是他晚年的傑作。他家的櫃下桌邊,常堆滿老竹根,平時常對這些竹根觀察,一旦心有所得,隨即雕刻。年八十而卒。今傳世作品有《張學海款竹根雕彌勒佛》一件。

張燕昌 字芑堂,號文魚,又號金粟山人,清浙江海鹽人。善篆、隸、飛白、行楷,精金石篆刻,工畫蘭竹、花卉、山水、人物,亦精竹木雕刻。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優貢,嘉慶元年(1796年)舉孝廉方正。生於乾隆三年(1738),卒於嘉慶十九年(1814年),享年七十七歲。今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有《張燕昌刻梁同書銘紫檀書筒》。

張應堯 清康熙時人,善刻字,媚麗疏秀,有晉宋人風格。今有其所制竹臂擱傳世,為錢石橋所收藏。

張志魚 字瘦梅,號通玄,北京人。善書畫、治印,最精於竹刻,最將名人書畫縮刻於竹刻扇骨上,不失原作精神。曾刻扇骨八千餘柄,造詣極深,是近代北京刻竹第一高手。曾設「寄斯庵美術社」於北平勸業楊三樓鬻刻,所作以花卉為多。晚年寄居上海,卒年七十餘歲。

張珠春 浙江東陽縣湖溪人,著名東陽木雕藝人,擅深雕、透雕。浙江紹興東岳殿內有他雕刻的《關公保皇嫂》、《三娘教子》、《岳母刺字》和《昭君出塞》等歷史故事木雕,人物形象生動,雕刻技藝精湛,去逝時年僅四十多歲。其弟張珠發亦擅木雕,尤善雕「花板」,寓居上海,以雕刻為主,亦四十多歲左右去逝。

張楫如 名鈺,號西橋,近代江蘇武進(今常州市)人。早年在蘇州學木版雕刻,得到師傳技藝,後客居上海,專為人刻竹。以刻字為主,偶有刻畫,技藝很高,尤擅刻陽文字,世人求其作品者眾,名聲雀起。曾縮刻錢梅溪摹漢石經於扇骨上,凡四百二十餘字,皆刻陽文字,精湛絕倫。又縮刻青銅器的銘文,石鼓文等於竹扇骨,平刀和拳刀並舉,操縱自如,精細入神。所刻各種篆籀文尤精。年五十四而卒。今蘇州獅子林還留有他所作的石刻字貼,但其所作竹刻流傳極少。

3. 中國十大紫砂壺名家是誰

紫砂壺名家排名——明代紫砂壺名家【金沙寺僧】 【供 春】 【元 暢】 【時 朋】 【董 翰】 【趙 梁】 【李茂林】 【時大彬】 【徐友泉】 【李仲芳】 【陳仲美】 【歐正春】 【邵文金】 【邵文銀】 【邵 蓋】 【陳信卿】 【陳正明】 【閔魯生】 【沈君用】 【徐令音】 【徐 展】 【陳子畦】 【陳光甫】 【沈君盛】 【項 真】 【陳和之】 【陳挺生】 【承雲從】 【周季山】 【徐次京】 【陳用卿】 【惠孟臣】 【沈子澈】 【項聖思】 【邵旭茂】 【陳 辰】 【梁小玉】 【蔣時英】 【邵二孫】 【閔 賢】 【項子京】 【陳煌圖】紫砂壺名家排名——清代紫砂壺名家【王友蘭】 【華鳳翔】 【陳鳴遠】 【袁郁龍】 【金士恆】 【許龍文】 【陳漢文】 【范章恩】 【惠逸公】 【潘大和】 【陳鴻壽】 【壺 痴】 【范庄農家】 【味清老人】 【元 茂】 【許伯俊】 【繼 長】 【徐飛龍】 【漢 珍】 【王南林】 【陽友蘭】 【楊履乾】 【邵盤珍】 【萼 圃】 【楊彭年】 【楊鳳年】 【瞿應紹】 【葛子厚】 【楊寶年】 【邵大赦】 【吳玉亭】 【邵景南】 【鄭寧候】 【馮彩霞】 【邵大亨】 【申 錫】 【蔣德林】 【何心舟】 【王東石】 【文 旦】 【范鼎甫】 【古蓮子】 【礦 成】 【鄧 奎】 【梅調鼎】 【潘虔榮】 【邵梭根】 【邵維新】 【史維高】 【楊季初】 【朱 堅】 【趙松亭】 【瞿子冶】 【陳伯芳】 【朱石梅】 【邵行然】 【范勤芬】 【張春芬】 【吳大澄】 【汪 淮】 【周永福】 【王東石】 【陳光明】 【方曾三】 【楊繼光】 【蔣禎祥】 【陳介溪】 【邵基祖】 【張懷仁】 【江案卿】 【吳月亭】 【聖 和】 【師蠡閣】 【思 亭】 【柏 原】 【黃彭年】 【謙 六】 【潘仕成】 【邵陸大】 【汪生義】紫砂壺名家排名——當代紫砂壺名家【黃玉麟】 【程壽珍】 【俞國良】 【范大生】 【陳光明】 【汪寶根】 【汪寶洲】 【嚴光芝】 【魏忠明】 【葛寶林】 【鮑明亮】 【戈根大】 【彭再生】 【秦根林】 【諸葛伯勛】 【沈孝鹿】 【馮桂林】 【鮑六芝】 【邵全章】 【陳少亭】 【胡耀庭】 【范 占】 【李寶珍】 【陳經耕】 【范錦甫】 【談堯坤】 【范澤林】 【邵寶琴】 【蔣祥元】 【顧德根】 【范林源】 【吳純耿】 【朱可心】 【高海庚】 【裴石民】 【王寅春】 【吳雲根】 【任淦庭】 【施金庭】 【施福生】紫砂壺名家排名 -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顧景舟】 【蔣 蓉】 【汪寅仙】 【徐秀棠】 【呂堯臣】 【譚泉海】 【徐漢棠】 【李昌鴻】 【鮑志強】 【顧紹培】 【周桂珍】紫砂壺名家排名 - 中國陶瓷藝術大師【何道洪】紫砂壺名家排名 - 江蘇省工藝美術大師【鮑仲梅】 【徐安碧】 【邱玉林】 【李守才】 【季益順】 【吳 鳴】 【徐達明】 【曹亞麟】 【謝曼倫】 【儲立之】 【毛國強】 【曹婉芬】 【沈蘧華】 【呂俊傑】

4. 中國巨商~張謇。生平事跡

張謇(1853年5月25日——1926年7月17日),江蘇南通人,字季直,號嗇庵,出生於當時江蘇省海門直隸廳常樂鎮,中國近代著名的實業家、教育家,主張「實業救國」,他一生創辦了20多個企業,370多所學校,為我國近代民族工業的興起,為教育事業的發展作出了寶貴貢獻,被稱為「狀元實業家」。毛澤東同志在談到中國民族工業時曾說:「輕工業不能忘記張謇」。創辦了[大生紗廠]發展了民族工業
張謇兄弟五人,他排行第四,故海門民間稱他為「四先生」。張家世代務農,到張謇父親時,已置田二十餘畝,並兼營糖坊。清咸豐六年(1856年)張謇4歲時,由父開始教識《千字文》。5歲時因背誦《千字文》無訛,父令隨伯、仲、叔三兄入鄰塾,從海門邱大璋先生讀書。12歲時,謇父自辟家塾,延請西亭宋效祁先生授讀其三子。14歲時,因效祁先生病故,父命謇負笈往西亭,從效祁先生的從子宋琳先生讀書,膳宿其家。15歲起,間亦從效祁子、江南鄉試舉人宋琛先生問業。同治七年(1868年)16歲時,由於祖上是三代沒有功名的冷籍,為了走上科舉正道,經宋琛安排,謇冒用如皋縣人張銓兒子張育才的名義報名注籍,經縣、州、院三試勝出,得隸名如皋縣學為生員。同治八年(1869年)張謇考中秀才。其後如皋張氏貪得無厭、索酬無已,後竟控訴於如皋官府,意在借官勒索,於是「冒籍案」發。自此連年纏訟,使張謇吃足了苦頭,家道也轉入困頓。幸賴通州知州孫雲錦、江蘇學政彭久余憐士惜才、曲為援護,屢費周折,才得以銷如皋控案。
同治十三年(1874),張謇前往南京投奔原通州知州孫雲錦。光緒二年(1876年)夏,應淮軍「慶字營」統領吳長慶邀請,前往浦口入其慶軍幕任文書,後袁世凱也投奔而來,兩人構成吳長慶的文武兩大幕僚,參與了慶軍機要、重要決策和軍事行動。光緒六年(1880)春,吳長慶升授浙江提督,奉命入京陛見,張謇隨同前往。同年冬,吳長慶奉命幫辦山東防務,張謇隨慶軍移駐登州黃縣。
光緒八年(1882年),朝鮮發生「壬午兵變」,日本乘機派遣軍艦進抵仁川,吳長慶奉命督師支援朝鮮平定叛亂,以阻止日本借機發動侵略戰爭。張謇隨慶軍從海上奔赴漢城,為吳長慶起草《條陳朝鮮事宜疏》,並撰寫《壬午事略》、《善後六策》等政論文章,主張反抗侵略,對外持強硬政策,由此受到南派「清流」首領潘祖蔭、翁同龢等的賞識。光緒十年(1884年)吳長慶奉調回國,駐防金州,袁世凱則留朝鮮接統「慶字營」。不久吳長慶病故,張謇離開慶軍回歸故里,繼續攻讀應試。
張謇從16歲錄取生員起,中經18歲、21歲、23歲、24歲、27歲前後5次赴江寧府應江南鄉試(俗稱南闈)均未中試。直至光緒十一年(1885年)33歲,因孫雲錦官江寧府尹,子弟依例迴避,轉赴順天府鄉試(俗稱北闈),才取中第二名舉人,俗稱「南元」(南人列北榜名次最先者),聲名漸著,成為「清流」著重延攬的對象,但此後張謇四次參加會試均遭失敗。
從1885年起,翁同龢、潘祖蔭等對張謇就有了提攜之意,特別是「期許甚至」、「薦而不中」,幾次誤把他人卷子認作張謇而取中會元,更說明了提攜心情之迫切,因而才有甲午恩科試時翁同龢的志在必得。(張謇34歲應禮部會試不中;37歲赴會試,試卷為無錫孫叔和所冒,孫中而張落;38歲應會試,場中誤以陶世鳳卷為張謇卷,陶中「會元」而張落第;40歲赴會試,試卷又被武進劉可毅所冒,劉中會元而張又落第。)
光緒十三年(1887年)張謇隨孫雲錦赴開封府任,協助治河救災,並擬訂《疏塞大綱》。光緒十四年(1888年)以後,又應聘主持贛榆選青書院、崇明瀛州書院、江寧文正書院、安慶經古書院等。
光緒二十年(1894年)慈禧太後六十大壽辰設恩科會試,張謇奉父命再次進京參加禮部恩科會試。二月,禮部會試,取中第六十名貢士;三月,禮部復試時中一等第十名,「初定十一,常熟師改第十」;四月二十四日殿試時翁同龢命收卷官坐候張謇交卷,然後直接送到自己手裡,匆匆評閱後,竭力加以拔擢。翁同龢不但做了其他閱卷大臣的工作,把張謇的卷子定為第一,還在光緒帝引見時,特地介紹說: 「張謇,江南名士,且孝子也。」,張謇得中一甲一名狀元,循例授六品翰林院修撰。
不久,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民族危機促使帝後兩黨矛盾有所激化。以翁同龢為首的「清流」擁戴光緒帝,好發主戰議論,其主要抨擊目標為畏日如虎的李鴻章,實際上都是藉以沖擊主和的後黨,企圖為虛有「親政」其名的皇帝爭取若干實權。名噪一時的新科狀元張謇,由於歷史淵源和政見相近,很快就成為「清流」的佼佼者,是「翁門」弟子中的決策人物。然而正在主戰、主和兩派斗爭激烈之際,張謇因父喪循例回籍守制。
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初,署理兩江總督張之洞奏派張謇舉辦通海團練,以防禦日本海軍隨時可能對長江下游的侵犯,由於清政府在中日戰爭中落敗並簽訂了《馬關條約》,通海團練半途而廢。同年底,加入康有為組織的上海強學會。
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初,張之洞奏派張謇、陸潤庠、丁立瀛分別在通州、蘇州、鎮江設立商務局,張謇與陸潤庠分別在南通和蘇州創辦了大生紗廠與蘇綸紗廠。
大生紗廠最初確定是商辦,張謇試圖通過官招商辦、官商合辦來集股籌款,但收效甚微,籌集資金十分有限。張謇無可奈何,只得向官府尋求援助,1896年11月,張謇通過曾任兩江總督兼南洋商務大臣的劉坤一,將光緒十九年(1893)張之洞搞「洋務」時用官款向美國買來辦湖北織造局擱置在上海的一批已經銹蝕的官機40800錠,作價50萬兩入股,作為官股,恰在此時,以官督商辦及官商合辦形式壟斷洋務企業的盛宣懷也正要買機器,便把這批機器與張謇對分,各得20400錠,作價25萬兩官股,另集25萬兩商股。官股不計盈虧,只按年取官利,因而變成「紳領商辦」性質。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大生紗廠正式在通州城西的唐家閘陶朱壩破土動工,次年大生紗廠建成投產。經過數年的慘淡經營,大生紗廠逐漸壯大,到光緒三十年(1904年),該廠增加資本63萬兩,紗錠2萬余枚。光緒三十三年(1907)又在崇明久隆鎮(今屬啟東縣)創辦大生二廠,資本100萬兩,紗錠2.6萬枚。到宣統三年(1911年)為止,大生一、二兩廠已經共獲凈利約370餘萬兩。1901年起在兩江總督劉坤一的支持下,在呂泗、海門交界處圍墾沿海荒灘,建成了紗廠的原棉基地--擁有10 多萬畝耕地的通海墾牧公司。隨著資本的不斷積累,張謇又在唐閘創辦了廣生油廠,復新麵粉廠,資生冶廠等,逐漸形成唐閘鎮工業區,同時,為了便於器材,機器和貨物的運輸,在唐閘西面沿江興建了港口──天生港,以後,天生港又興建了發電廠,在城鎮之間,鎮鎮之間開通了公路,使天生港逐步成為當時南通的主要長江港口。19世紀末近代經紡工業的出現,使南通的城市功能由交換為主轉為生產為主,南通成為我國早期的民族資本主義工業基地之一。
發展民族工業需要科學技術,這又促使張謇去努力興辦學堂,並首先致力於師范教育。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二月,張謇應兩江總督劉坤一電邀赴江寧討論興學之事,劉坤一贊成,而藩司吳、巡道徐、鹽道胡阻撓。張謇嘆息不已,乃與羅叔韞、湯壽潛等同人籌劃在通州自立師范,計以張謇從任辦通州紗廠五年以來應得未支的公費連本帶息2萬元,另加勸集資助可成。同年7月9日通州師范擇定南通城東南千佛寺為校址開工建設,翌年正式開學,這是我國第一所師范學校,它的建設標志著中國師范教育專設機關的開端。
1905年,張謇與馬相伯在吳淞創辦了復旦公學,這就是復旦大學的前身。1907年創辦了農業學校和女子師范學校,1909年倡建通海五屬公立中學(即今南通中學)。1912年創辦了醫學專門學校和紡織專門學校、河海工程專門學校(河海大學前身),並陸續興辦一批小學和中學。1909年,張謇創辦郵傳部上海高等實業學堂船政科,因地處吳淞,曾一度稱「吳淞商船專科學校」。解放後,學校改組為上海航務學院。1953年,上海航務學院、東北航海學院、福建航海專科學校合並成立大連海運學院,也就是今天的大連海事大學。 1912年,張謇在老西門創辦江蘇省立水產學校,1913年全校遷往吳淞,故稱』 吳淞水產專科學校」, 今天上海海洋大學的前身。 1917年,張謇支持下,同濟醫工學堂(同濟大學的前身)在吳淞復校。 1921年,上海商科大學在上海成立。上海商科大學前身是南京師范高等學校,後南京高等師范學校擴展為國立東南大學,張謇是國立東南大學主要創建人之一。為了給各項企業提供技術力量,張謇非常重視職業教育,師范學校的測繪、蠶桑等科發展成為十幾所職業學校,其中以紡織、農業、醫學三校成績顯著,以後各自擴充為專科學校,1924年合並為南通大學。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他在通州建立了國內第一所博物館——南通博物苑。1915年建立了軍山氣象台。此外還陸續創辦了圖書館、盲啞學校等。
1911年任中央教育會長,江蘇議會臨時議會長,江蘇兩淮鹽總理。1912年南京政府成立,任實業總長,1912年任北洋政府農商總長兼全國水利總長。後因目睹列強入侵,國事日非,毅然棄官,全力投入實業教育救國之路。
1918年10月23日與熊希齡、蔡元培等人發起組織了「和平期成會」。
張謇乃科甲出身,狀元及第,書法自有根底,楷、隸、行、草兼擅,沉穩深秀,傳世以行楷為多,隸書絕少見,然此副一則為隸,另則長言龍門,筆法瘦硬,縱橫飛動,妙得《禮器碑》,《石門頌》精髓,偶參篆書體勢,古雅清新,更是絕品中之精品。

5. 紫砂壺大師有哪些比較出名

黃玉麟、程壽珍、汪寶根、范大生、汪寶洲、嚴光芝、葛寶林、戈根大、彭再生、秦根林、諸葛伯勛、沈孝鹿、鮑六芝、邵全章、陳少亭、胡耀庭、李寶珍、陳經耕、范錦甫、談堯坤、耿春福。

范澤林、邵寶琴、范建軍、倪順生、凌錫苟、顧治培、高麗君、高建芳、儲集泉、程輝、惠祥雲、戴非凡等。

1、程壽珍

程壽珍(1858—1939年),又名陳壽珍,號冰心道人,清咸豐至民國初期的宜興人,是一位勤勞多產的紫砂壺名家,師承其養父邵友庭,擅長制形體簡練的壺式。

作品粗獷中有韻味,技藝純熟。所制的「掇球壺」最負盛名,壺是由三個大、中、小的圓球重疊而壘成,故稱掇球壺。

其造型以優美弧線構成主體,線條流暢,視覺感也極為舒適,整把壺穩健豐潤。該壺於1915年在巴拿馬國際賽會和芝加哥博覽會得金獎,當時名重一時。

2、汪寶根

汪寶根(1890-1954年),號旭齋,宜興蜀山人。為民國時期紫砂高手三寶三根之一(三寶:李寶珍、汪寶根、陳寶生)。

汪寶根早年隨伯父、清末名家汪春榮(生義)學藝,與壺藝大師吳雲根、朱可心為同門師兄弟。出師後曾在宜興吳德盛公司、上海鐵畫軒公司任技師。1935年,他製成大東坡壺與三友瓶,參加美國芝加哥博覽會並獲優等獎。

汪寶根曾與清末紫砂名家黃玉麟是鄰居,常常向黃玉麟請教,學到了不少制壺絕藝,並以櫻桃小包嘴制壺而聞名壺藝界,汪寶根身材矮小,但精力過人,製作不滿意隨即毀之,不做到盡善盡美絕不出手,雖製作較多但求者難得。

汪寶根的《上桃合菱壺》現為宜興陶瓷陳列館收藏,《線雲壺》則被紅學專家馮其庸珍藏。

3、戴非凡

戴非凡,男 ,中共黨員,工藝美術師,畢業於長江大學,留學於紐西蘭奧克蘭大學。紐西蘭-中國工藝美術傳播大使 ,紐西蘭工藝美術協會秘書長。

2013年棄政從藝,在江蘇宜興從事紫砂藝術設計創作,師承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葛軍先生。創辦壺塗仙紫砂藝術館,號「壺塗仙」。

個人事跡被《人民日報》《中國青年報》《湖北日報》、《人民日報海外版》 等國內、外各級主流媒體報道數十次。

4、范建軍

范建軍,1962年8月生於江蘇宜興, 1980年進宜興紫砂工藝廠,隨中國陶藝大師、高級工藝美術師鮑志強教師學習紫砂雕刻技巧進無錫輕工業學院設計系進修,後學習陶瓷造型設計及裝飾。

1988年畢業於無錫輕工業職大學裝潢美術系。回廠後隨母親曹婉 芬學習制壺技藝及從事紫砂陶造型設計。近年來所設計製作的作 品頗受壺藝愛好者的喜愛,並屢次獲各類獎項。

5、倪順生

倪順生,紫砂壺藝人、陶瓷藝人、朱可心得意弟子,研究員高級工藝美術師,江蘇省工藝美術大師、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會員、中國工業設計會會員。

生於江蘇宜興紫砂陶藝世家,從事紫砂壺藝四十餘年,對紫砂情有獨鍾,其作品深受行家好評和紫砂愛好者的摹名珍藏。一九九零年加入中國工業設計協會,並加入江蘇省工藝美術學會。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紫砂壺

6. 哪裡出的紫砂壺最有名

宜興紫砂壺。

紫砂壺以宜興紫砂壺最為出名,宜興紫砂壺泡茶既不奪茶真香,又無熟湯氣,能較長時間保持茶葉的色、香、味。

紫砂茶具還因其造型古樸別致、氣質特佳,經茶水泡、手摩挲,會變為古玉色而倍受人們青睞。紫泥確實是宜興得天獨厚的原料,它在成份上俱備了制陶所必須的化學組成及礦物組成。

從顯微觀察發現,紫泥主要礦物為石英、粘土、雲母和赤鐵礦。合理的化學、礦物、顆粒組成,使紫泥俱備了可塑性好、生坯強度高、乾燥收縮小等良好的工藝性能。

(6)范大生傳世擴展閱讀:

紫砂壺的特點:

1、泡茶不失原味,色香味皆蘊,能使茶葉越發的醇郁芳沁。

2、紫砂壺使用的時間越長,器身就越光亮,這是因為茶水本身在沖泡過程中也可以養壺。

3、紫砂壺的冷熱急變性好,即可以放到火上燒,也可以在微波爐中使用而不會爆裂。

4、傳熱慢,而且保溫,若使用提攜無燙手之感。

5、紫砂坯體能吸收茶的香氣,用常沏過茶的紫砂壺偶爾不放茶葉,其水也有茶香味。

6、紫砂壺的泥色與經常沖泡的茶葉有關,泡紅茶時茶壺會由紅棕色變成紅褐色,經常泡綠茶時,砂壺會由紅棕色變成棕褐色。壺色富於變化頗耐人尋味。

7、由於紫砂獨特的透氣性能,使用紫砂壺泡茶不易變味,而且隔夜茶也不會餿。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紫砂壺

人民網-紫砂壺的八大特點

7. 清末民國間有姓高的畫家嗎都有誰啊

高翔(1688(戊辰年)--1753),清代著名畫家。揚州八怪之一,字鳳崗,號西唐,又號樨堂、犀唐等,江蘇揚州人。一生從未做過官。
高翔(1688--1753),字鳳崗,號西唐,又號犀堂、西堂、樨堂等,別號山林外臣,擅畫山水花卉,間作佛像人物。篆刻與汪士慎、丁敬齊名。又與高鳳翰、潘西鳳、沈鳳並稱"四鳳"。高翔少年時期崇尚石濤,後與石濤結識為友,常相往來,情誼深長,受益頗深,是石濤的摯友和忠實追隨者。
高翔晚年時由於右手殘廢,常以左手作畫。與石濤、金農、汪士慎為友。清朝的李斗在《揚州畫舫錄》中有過這樣的記載:「石濤死,西唐每歲春掃其墓,至死弗輟」。意思是說,石濤死後,高翔每年春天都去掃墓,直到死都沒有斷過。從這里也可以看出他們之間的友誼很深。高翔除擅長畫山水花卉外,也精於寫真和刻印。他的山水畫取法弘仁和石濤,所畫的園林小景,大多是從寫生中來。金農、汪士慎詩集上的小像,就是高翔的手筆,線描簡練,神態逼真。著有《西唐詩鈔》,「揚州八怪」之一。

8. 誰做的紫砂壺最有名氣

這個問題很難抄回答,問的襲是歷史上還是現代啊?
如果是歷史上,當然是始祖龔春最有名,其次是時大彬、邵大亨、陳鳴遠、惠孟臣、楊彭年、楊鳳年、俞國良、范大生這些人。
建國以後當數紫砂界的七老:任淦庭、裴石民、吳雲根、王寅春、朱可心、顧景舟、蔣蓉,其中又以顧景舟的藝術成就和名氣最大。
現代的則是:徐漢堂、徐秀堂、呂堯臣、汪寅仙、譚泉海、許四海、施小馬等人了。
其實喜歡紫砂壺最重要不要追名,因為很多大師的壺根本不可能流傳到市面上,多半都是徒弟等代工,真正大師親手做的壺不是zf就是東南亞訂購走了。

9. 范為群 紫砂壺

【姓名】:范偉群
【年代】:現代
【家鄉】:江蘇·宜興
【類別】:紫砂壺藝人、陶瓷藝人
【代表作品】:太極茶具
【人物簡介】:
范偉群 1970年出生於陶藝世家,清末民初制壺大家范大生嫡孫,當代知名陶藝名家,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會員,高級工藝美術師,范家壺庄創辦人、總工藝師、藝術總監。自創辦范家壺庄以來,身先仕卒、為人師表,帶領著范家壺庄紫砂人,本著以弘揚紫砂工藝為己任,致力於繼承傳統和發揚具有范家特色的紫砂工藝藝術。
1984年進紫砂二廠隨吳同芬老師學藝,自幼受陶藝世家氛圍的熏陶,和老師的嚴格教導以及自己刻苦學習,很快全面掌握了紫砂工藝的各種製作技能,所制」夾砂扁富壺」就獲得了全廠技術質量無記名評選一等獎,而後被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徐漢棠收為己徒,如遇甘露。在大師的親切關懷和悉心教導下,在紫砂工藝的製作技法和創作手法上有了更大提高,光素器、花塑器、筋紋器樣樣精通。先後創作的多個新品相繼入選參加港澳台地區展覽,獲得一致好評,深得海內外客商喜愛,成為當時紫砂界最具潛力的青年陶藝家。
1992年後,先後受聘於紫砂五廠、蜀古紫砂廠任技術輔導,為紫砂業培養了百餘名紫砂工藝新人。先後參與」97香港回歸」、」99澳門回歸」的國家級紫砂禮品的設計和監制工作。同時積極創作多款具有自我特色的紫砂新品,全新力作』』天寶壺」, 造型精煉、風味獨特、工藝精美而榮獲第四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博覽會創作金獎,」僧帽壺」也以其全新的造型和豐富的內涵,被韓國國家博物館永久珍藏。
自創辦范家壺庄後,帶領著范家壺庄的紫砂人,全心投入紫砂藝術的創作研究,並潛心研究歷代先輩的紫砂珍品,深切感悟其藝術氣息,積極汲取傳統藝術的精髓。根據大生傳世的幾款精品,經過仔細研究學習和反復推敲,創作出」傳承篇--大生傳世精品系列」,其作品工藝精湛、質朴大氣、形神皆備,一舉獲得第五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博覽會金獎。
繼承傳統、開拓創新。通過讀太極、悟太極,觸類旁通,將太極意境融於紫砂創作中,精心設計製作的」太極茶具」,造型獨特、意境深邃,一舉獲得2003年宜興陶瓷新人新作一等獎。然後又創作了」合家歡」、」天地一壺春」紫砂新品,榮獲首屆(中陶杯)中國陶瓷藝術展評銀獎和銅獎,得到了中央美院教授張守智老師的好評。多年來精心製作的多件紫砂作品,造型別致、個性鮮明,被中央領導人選為國家級禮品。
從事紫砂工藝以來,認真研究和努力創作,並積極推廣和弘揚紫砂工藝。先後多次赴港澳地區和國內各大城市,進行紫砂壺藝的展示和推廣。特別是2004年、2005年兩次赴韓舉辦紫砂壺藝展、紫砂壺藝演示會及紫砂壺藝愛好交流推廣會,得到了韓國壺友熱烈的歡迎和喜愛。兩次韓國行,使韓國大眾更深更廣的了解和認識了紫砂,為弘揚紫砂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在二十多年的從藝生涯中,創作出百餘個紫砂新作,獲得了幾十個專業陶藝展評獎項,壺友遍及國內各大省市、港澳台以及東南亞。
所製作品以工精、形美、韻深,而聞名海內外。

熱點內容
完美緣怎麼用 發布:2021-03-16 21:51:05 瀏覽:903
陸貞傳奇百度影音59 發布:2021-03-16 21:51:04 瀏覽:613
全民奇跡26無限鑽石sf 發布:2021-03-16 21:51:02 瀏覽:654
夢幻手游大神 發布:2021-03-16 21:49:52 瀏覽:928
dnf女聖職者本子 發布:2021-03-16 21:47:35 瀏覽:170
昆明新開商場 發布:2021-03-16 21:43:27 瀏覽:797
捉鬼傳奇 發布:2021-03-16 21:43:12 瀏覽:816
微服私服 發布:2021-03-16 21:42:11 瀏覽:340
風雲之龍耀九州私服 發布:2021-03-16 21:41:57 瀏覽:525
北魏傳奇之宏圖恨 發布:2021-03-16 21:40:46 瀏覽:894